旋涡状的虫
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蜗, wō,形声字,异体字作‘蝸’,从虫呙声,‘蜗’字目前最早见于《尔雅·释鱼》(战国至西汉)。虫,与昆虫或小型动物有关;呙,旋涡,此处引用‘像旋涡的事物’的引申义。 造字本义:旋涡状的虫。
古文释义
【唐韻】【韻會】【正韻】古華切,音瓜。
【說文】蝸蠃也。
【爾雅·釋魚】蚹蠃,螔蝓。【註】卽蝸牛也。【疏】按《本草》陶註云:生山中及人家,頭形似蛣蝓,但背負殻爾。【古今注】蝸牛,陵螺也。殻如小螺,熱則自懸葉下。野人結圓舍如蝸牛之殻,故曰蝸舍,蝸殻宛轉有文章。
【莊子·則陽篇】有國于蝸牛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牛之右角者曰蠻氏。
【郭璞·江賦】鸚螺蝸。
又【韻會】公蛙切,音騧。與媧通。
【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
又古禾切,音戈。《莊子》郭象註讀戈。
转载自汉字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