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使地气宣通,散布各方,产生万物。在古人的感知里,“山”是生命的繁衍和依托之所,赋予“山”以强烈的生命意识。
《尚书大传·略说》中记载:山, 草木生 焉, 鸟兽蕃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 阴阳和会, 雨露之泽, 万物以成, 百姓以飨。”
《国语》亦云:“夫山, 土之聚也, 薮物之归也, 川气之导也, 泽水之锺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山的感情十分深厚,非同一般。先民对山的情感是原始而质朴的,他们择山而居,与山朝夕相处。
对于先民来说,“山”是大地怀抱中的独立天地, 在他们的观念里山孕育了万物,在那里可以一如在大地上繁衍生息, 生生不已。山与人生命的不可分割性造就了先民崇拜山岳的原始意识,对山充满了敬畏之情,也希望通过祈福得到山的庇佑。
由此可见, 先民在造字之初,就把对天地宇宙的观察与感悟都融入了“南”与“山”的汉字构造中,“南山”原型意象的生成是先民们“观物取象”(《说文解字序》)的结果, 但其“取”不是指单纯的摹仿, 而是起于“山”与“人”之间因生命之气的交流、共鸣而感应互通,两者融合, 构成了一个既和谐统一又温暖坚实、充满生命气息的“南山”意象。
“南山”意象与男女情事有关
从《诗经》开始起,古代诗人笔下的“南山”意象层出不穷, 且越来越色彩纷呈。 如《召南·殷其雷》诗云: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 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 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 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 归哉归哉。
《召南·草虫》诗云: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
《齐风·南山》首章云: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即曰归止,曷又怀止?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即曰归止,曷又怀止?
《曹风·候人》末章云: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据《毛传》在《召南·草虫》中注云:“南山,周南山也。”在《齐风·南山》中注云:“南山,齐南山也。”在《曹风·候人》中注云:“南山,曹南山也”。等于什么也没说,只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各国都有自己的南山。当然,这一点也很重要。可是,这些“南山”有个共同的特点,即《诗经•国风》中借“南山”意象起兴表达男女爱情。
那么“南山” 怎么会和男女情事结下因缘呢?这与大禹治水中与涂山氏的那段传奇故事有关。据《吕氏春秋•季夏纪》中记载:
禹行水,窃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禹行水,窃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闻一多先生考证,传说中,涂山氏与大禹的故事发生在会稽山,即涂山。而“会稽山”又叫作“南山”,也是涂山或茅山的代称。
《越绝书·外传记地》中记载:“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于茅山大会计,决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谓之会稽。”又《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禹召诸神,会稽南山,执玉万国,天下安宁。”
这里“会稽”是动词, 而“南山”才是茅山的代称。又“禹巡守至会稽而崩,因葬焉。”(《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张晏)“启使岁时春秋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 (《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 “南山” 即会稽山。
可知,《诗经•国风》中借“南山”起兴表达男女爱情,起源于大禹治水中与涂山氏女的那段传奇故事,故事叙写的基本模式是:一位少女或少妇派人或亲自迎候或盼望、等候她的丈夫或情人,期盼之地是在“南山”。“南山”之所以会与男女情事有关,即由此而来。
“南山”意象与江山基业、寿命长久有关
在西周及春秋时期,南山泛指秦岭山脉,南山之名主要来自视觉上的直观地理位置。
周人起源于陕西省境内,所谓凤鸣岐山,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西部——周原建立都城,之后周文王迁都于丰京,武王继位后再次迁都镐京。
今岐山、扶风两县北部是周原的中心地区,丰、镐二京在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隔着一水相望,成为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周原和二京之南横亘着的山脉叫南山,是周朝丰镐的国脉,也就是秦岭。由于《诗经》的深情吟唱赋予了秦岭文化地理的命名——“南山”。
“南山”意象与江山基业坚固而长久有关,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又如《诗经·小雅·天保》云:
如南山之寿, 不骞不崩。
如南山之寿, 不骞不崩。
以“南山”之坚固象征人寿,祈祝人的寿命像“南山”一样长久。
据《太平御览》(卷四一)引《郡国志》记载:
会稽山上有草,茎赤叶青,人死,覆之便活。
会稽山上有草,茎赤叶青,人死,覆之便活。
“南山”也因此与长寿、健康、平安息息相通了。在历代文人的诗句中多有歌咏,如:“上陈景幅之赐, 下献南山之寿。”(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再拜为君寿,南山高且长”(唐代许浑《天街晓望》);“小臣拜献南山寿, 陛下万古垂鸿名”(李白《春日行》); “文移北斗成天象, 酒递南山作寿杯”(宋之问《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愿君王, 寿与南山齐比。”(宋•晁端礼《鹧鸪天·并蒂芙蓉》);“天祐两宫, 南山齐寿。”(宋代臧馀庆《感皇恩》)等。“寿比南山”这一成语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南山”意象引发文人的政治理想
秦岭山脉在陕西境内的一段被称为终南山(又称中南山) ,意为居天地之中,唐代帝都(长安) 之南,又因位于关中以南,也被称为“南山”。
长安城距终南山六十余里,城中宫阙巍峨,南山层峦叠翠,遥相对应,故在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南山”与“北阙”相互对举的诗句。
如“北阙连天顶,南山对掌中”(唐代张说《三月二十日诏宴乐游园赋得风字》);“北阙晴光动,南山喜气浮”(裴夷直《春色满皇州》);“北阙明如画,南山碧动人”(刘得仁《春日雨后作》);“北阙尘未起,南山青欲流”(曹松《曲江暮春雪霁》);“北阙千门外,南山午谷西”(杜牧《朱坡》);“都缘北阙春先到,不是南山雪易消”(罗邺《曲江春望》)等。
诗中的“北阙”是指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左右的翔鸾阙、栖凤阙,这里代指整个长安,是君临天下,中央集权的尊贵象征。“南山”是指横亘于长安城南部的终南山脉,是希冀仕途通达的文人理想的常驻之地。
“北阙”与“南山”自然形态的对举,在一定意义上象征君臣关系,是文人政治理想的表达,体现“北阙”与“南山”意象的人文形态。如:“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三表自陈辞北阙,一家相送入南山”(张籍《赠孔尚书》)等。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兴盛,文人有为求仕漫游、游览名山大川和读书、习业山林的风气,“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李白《望终南山》)处于天子脚下的终南山自然是他们去处之一。
唐代文人选择驻守终南山,或隐于此,浸佛学道,或习业于山中寺庙,或投奔在山中有别业的文人,伺机而出,等待着潜龙出水的那一刻,有机会效力于朝廷,实现文人的政治理想。唐朝进士卢藏用曾隐居在终南山以求显名,后来终于做了高官,留下了“终南捷径”之说。
众多身份各异的文人,往来、流连于终南山,最直接地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它在唐代名声大震,成为一座“文学名山”。无论是在唐前还是在后来的宋元明清时代的“南山”都显得寂静了。
“南山”意象抒发文人隐逸之情志
秦末汉初,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年龄都八十多岁,须眉皓白,合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至,成为当时德高望重的隐士。
因商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汉时,秦岭和终南山都有“南山”之称,所以便有“南山四皓”之说。东汉光武帝《以范升奏示公卿诏》记载:“自古尧有许由、巢父,周有伯伊、叔齐,自朕高祖有南山四皓。”于是“南山”便与隐逸之志联系起来了。
以“南山”意象表达文人隐逸之情志,归隐山林,纵情山水,释放自我,悠然自得。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饮酒诗》(其五)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就是选择了效法有德有望且隐居的“南山四皓”。尽管草盛豆苗稀,但内心是喜悦的,因为东篱采菊,有“南山”为伴,有古代先贤为伴。陶渊明认同了“四皓”,也认同了“南山”。这种信念他至死不渝,“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陶渊明《杂诗》(其七))连坟墓都要建在“南山”。
由于陶渊明对“南山”的认同,在后世诗文中“南山”意象广泛出现。如“虽无云豹姿,终隐南山雾”(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隐居三十载, 石室南山巅”(唐代许宣平《庵壁题诗》);“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长安古意》);“拂衣何处去, 高枕南山南”(孟浩然《京还赠张》);“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杜甫《秋兴八首》);“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弄水清江曲, 采薇南山隅”(宋代黄庭坚《放言十首》其一);“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梅尧臣《田家》);“南山豆苗肥,东皋雨新足”(元代王冕《耕读轩》);“画楼高出子城湾, 卷幔见南山”(元代沈禧《风入松》)等等。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在仕隐之间,通过“南山”意象表达隐逸之情志,找到了一个平衡自我心态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是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符号。
结语
“南山”原型意象的生成以及变化、深入与扩展,它所体现的是古代文人从具象“南山”的自然形态到抽象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品格的思索与积淀的过程, 是一种由物质到精神、由现实到理想的审美体验过程的超越。这正是“南山”意象所蕴含的审美文化的传承价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