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小传
《龙争虎斗》人物小传
“师兄!吃饭啦!”
11岁的小道童向群山喊,山间回荡起一声声的“吃饭啦……吃饭啦……饭啦……啦……”
“忘生,我回来了!”
一个稍微大两岁的少年“嗖”一下不知从哪里跳了出来。
“师兄你又去哪儿了?师父说了中条山还很危险,让我们不要乱跑。”
“嘿嘿,后面的话以后再说,现在先跟我一起跑吧。”
“啊?”
“狼来了,跑啊!!”
两人一路狂奔,且战且退,最后终于被群狼围到了山脚。
两人躲到了树上,下面群狼环绕,两人却格外淡定。
“师兄,师父去洛阳这么久了,他不会有事吧?”
“忘生,你又在瞎担心了。以师父的本事,就是皇帝老女人也休想奈何得了他!话说你从小就这么淡定,像个小老头一样,现在我们可是被群狼围住了啊,你一点也不担心吗?”
“有师兄在,我就不担心。可是为什么师父把我们俩留在这华山上呢?会不会是他有危险,不让我们去?”
“你这家伙总是这么好心,师父做事自然有他的道理。让我们在华山等着他,我们就等着好了,就是可惜没吃上你做的饭了。师父倒好,去皇宫吃香的喝辣的……”
“呵呵,云流你又在背后说为师的坏话么?”
一个慈祥的声音在他们头顶响起。
……
对于谢云流来说,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和师父师弟一起的日子,一定是最美好的一段。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饥荒,营州都督不但不予赈济,反视前来求援的契丹首领如奴仆,且雪上加霜多次侵入其管辖契丹部属。终于,契丹反唐。
正是这一年冬,吕洞宾进入檀州地界,途经荒废的战后村落。见一幼童,面目呆滞,守在某妇人尸体旁。周围唐军、契丹军尸首混杂,腐臭难忍。吕洞宾见幼童身着残破,方圆百里未有人烟,便想将其带走。幼童亦不挣扎,与吕洞宾一同离开。
吕洞宾给幼童取名为谢云流。
初始,谢云流只字不语,且形容呆滞,吕洞宾不予指示,他便一动不动。吕洞宾无奈,只能带着谢云流一边览尽山河壮阔,一边重习炼丹之术,只为能早日医好此子。终有一日,面对万里云海,谢云流突然目光清明,唤吕洞宾“师父”,即便吕洞宾修身养性已久,也不禁激动万分,当即正式收谢云流为大弟子。
问谢云流当年变故,他只说自有意识起,便与师父周游四海。吕洞宾遂再未提起此事。
康复后的谢云流,尽显其少年心性,虽聪颖好学,为人正直,于道学也颇有天赋,却又暗含几分“恶少年”的脾性。吕洞宾带着谢云流在扬州稍作停留时,每日除了习武论道,谢云流还混入当地的一群恶少年中,日日与他们斗鸡走犬,看他们搭讪码头来往的小娘子。不待吕洞宾训斥,谢云流却又带着这群恶少年赶跑了一窝流窜的水寇,一时间扬州百姓称颂不已。
吕洞宾看此子是非分明,至情至性,遂顺其自然,不多加拘束。吕洞宾与谢云流,与其说是师徒,实则更似父子。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吕洞宾收李忘生为二弟子,谢云流对这位小师弟爱护有加,事事都携之同去。可谢云流逐渐发觉,李忘生年纪虽小,却意外地正经又刻板。与他讲解道学典籍,指点他剑诀步法,他虽表情严肃,至少眉头舒展眼带笑意。一旦谢云流拉着他嬉闹游艺,他不曾反对,却每每双眉紧蹙,神似老叟。两人性格的差异,使得谢云流只能将李忘生当作亲人,却不是朋友。直至李重茂的出现,谢云流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位朋友。
谢云流从小天资聪慧,虽然学习武功没有后来的李忘生那么刻苦,但是武功天赋却是极佳,在纯阳建立之前就已经将吕洞宾的武学学到了六七成。
纯阳创立以后,吕洞宾就已经很少出手了,当时对于整个江湖来说,谢云流几乎就已经是纯阳的代言人,他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年纪轻轻就已经在江湖闯荡出不少美名。更是在710年时解开了长安人屠之谜,将幕后黑手醉蛛逐出了长安城。
公元709年,第一次名剑大会在藏剑山庄举办,虽然当时的吕洞宾也收到了剑帖,但是吕洞宾因为正在闭关思考纯阳教义,并没有去参加。谢云流代替吕洞宾在这次名剑大会上首场便击败了少林俗家大弟子李君延,虽然败给了后来的剑圣,但是谢云流在这次名剑大会上的杰出表现仍然震惊了整个武林,李君延、谢云流、剑圣也因此在当时被评为“武林三秀”(后来的剑圣已经成为天下第一,谢云流远渡东瀛,而李君延则正式遁入空门,成为了少林的一名扫地僧,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当年寄予厚望的武林三秀如今独剩一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长年的周游,加上吕洞宾悉心的教导,谢云流无论体魄、文、武,乃至眼界、心智,都非一般同龄人可及,不可避免的,也养成了谢云流略带自负的性格。建立纯阳教后,他便想将纯阳教发扬光大,树立其在江湖中的地位。其性格跳脱,武学更是日益精进,在江湖上交游广泛,但常常与人交恶。而他和李忘生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唐隆之变前,谢云流发觉李忘生言行可疑,调查之下得知挚友李重茂可能身陷囹圄的消息,即刻便蒙面前去营救。他自认为若事情暴露,他一人就可担下,万不会牵连纯阳。他救出李重茂后,想和师父道别之际,怎知听到了李忘生和吕洞宾的对话,以为他们要背叛自己。一瞬间,谢云流如堕梦中,十余年恩情、亲情更是折磨。谢云流返身便走,脑中混沌近似走火入魔,吕洞宾来拦,他本能地一掌将吕洞宾打伤,更是仓皇而走。
谢云流与李重茂逃亡途中,除了朝廷追捕,还有不少谢云流当年的朋友也都参与其中,避而不谈称兄道弟的江湖情义,口口声声说前来清剿江湖败类。少年心性的谢云流便是在这段万里追杀中,渐渐死去了。失望慢慢变成愤怒,最终在扬州爆发。谢云流跑累了也躲倦了,于是在扬州与前来追杀他的江湖侠士们割袍断义,上演了一出一人独抗江湖的悲壮之景。在这里许多谢云流当年的相识纷纷与他绝交,一个个表面为了大义,实际则是为了名利的嘴脸让谢云流心灰意冷。藤原宇合看上去巧合的出现更让谢云流众口难辨。以往意气勃发的少年如今却成为了武林公敌。仇恨让他将整个中原武林都当成了仇敌。直到他登上了去往东瀛的船只,看到码头撕心裂肺呼唤他的洛风,谢云流筑造的心墙才裂开一道缝隙。
到达东瀛的谢云流,已经完全脱去了原有的样子。他变得严肃易怒,心事重重,拒绝了藤原广嗣进入京都任职的邀请,每日只在海边疯狂练剑,希望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再因为中原的遭遇而痛苦。开始东瀛人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的,为了证明日本也有剑术高手,纷纷上门前来挑战,日本全国各地有名的剑豪也逐一前来,可谓是络绎不绝。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个人是谢云流的对手,顿时觉得大唐人武功高强,做事专注,纷纷赞不绝口。
将谢云流带来东瀛的藤原宇合非常满意,他将藤原家忍者、武士都送到谢云流身边学艺,还将自己的长子藤原广嗣托付给谢云流抚养,可见对其的信任与欣赏。
谢云流一直与日本的生活格格不入,却又放不下藤原宇和对他的义气,于是答应帮助藤原宇和做一件事,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机会来得如此之快。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日本爆发长屋王之乱,谢云流为了兑现当初自己的承诺,亲率一刀流众人平息叛乱,为藤原氏立下大功,此事之后,圣武天皇置参议六人共掌国政,藤原宇合成为了参议之首,同时兼任式部卿、畿内总管。次年,又被任命为西海道节度使、太宰帅,藤原家成为日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可以说是日本最强势的家族。这也造成了藤原氏的野心,间接促使了后面藤原广嗣发动叛乱一事的发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虽然天皇与藤原宇合后来赏赐了谢云流豪宅美婢,这却并不是谢云流想要的生活,后来谢云流前往山中修行,冥思数载,潜心钻研纯阳武功的破绽,本来就天赋异禀的他,终于有所大成。他将佩剑重新铸炼,改为狭长的薄刃刀,并在九州沿海修炼拔刀收刀之术,力求剔除自身武技中繁杂花哨部分,尽取技击之中凌厉杀伐、一击斩敌之处。如此数年,谢云流武功风格大变,与中原武术大异。他剑术的核心,便是“一击必杀”。一刀流在东瀛渐渐壮大,成为东瀛第一的武馆。
武功大成后,谢云流的心里却越来越迷茫,他知道藤原家对自己的利用,也感受到了好友李重茂的改变,和吕洞宾相处的过往更是日益清晰。终于,醉蛛老人的出现,激发了谢云流回中原的决心。除了一洗耻辱,寻找到挚友李重茂后代以外,谢云流更是为了寻回本心……
横刀断浪版本人物剧情赏
拜师入门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饥荒,营州都督不但不予赈济,反视前来求援的契丹首领如奴仆,且雪上加霜多次侵入其管辖契丹部属。终于,契丹反唐。正是这一年冬,吕洞宾进入檀州地界,途经荒废的战后村落。见一幼童,面目呆滞,守在某妇人尸首旁。周围唐军、契丹军尸首混杂,腐臭难忍。吕洞宾见幼童身着残破,方圆百里未有人烟,便想将其带走。幼童亦不挣扎,与吕洞宾一同离开。
吕洞宾给幼童取名为谢云流,带着他游历四方。起初,谢云流只字不语,且形容呆滞,吕洞宾不予指示,他便一动不动。吕洞宾无奈,只能带着谢云流一边览尽山河壮阔,一边重习炼丹之术,只为能早日医好此子。终于有一日,面对万里云海,谢云流突然目光清明,唤吕洞宾“师父”,即便吕洞宾修身养性已久,也不禁激动万分,当即正式收谢云流为大弟子。
康复后的谢云流,尽显其少年心性,虽聪颖好学,为人正直,于道学也颇有天赋,却又暗含几分“恶少年”的脾性。吕洞宾带着谢云流在扬州稍作停留时,每日除了习武论道,谢云流还混入当地的一群恶少年中,日日与他们斗鸡走犬,看他们搭讪码头来往的小娘子。不待吕洞宾训斥,谢云流却又带着这群恶少年赶跑了一窝流窜的水寇,一时间扬州百姓称颂不已。
吕洞宾看此子是非分明,至情至性,遂顺其自然,不多加拘束。吕洞宾与谢云流,与其说是师徒,实则更似父子。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吕洞宾收李忘生为二弟子,谢云流对这位小师弟爱护有加,事事都携之同去。可谢云流逐渐发觉,李忘生年纪虽小,却意外地正经又刻板。与他讲解道学典籍,指点他剑诀步法,他虽表情严肃,至少眉头舒展眼带笑意。一旦谢云流拉着他嬉闹游艺,他虽不反对,却总是双眉紧蹙,神似老叟。两人性格的差异,使得谢云流只将李忘生当作亲人,却难得一起游嬉。
声名大振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在朝廷的资助下,吕洞宾于华山建立纯阳宫,自此纯阳派的地位堪称国教。一时间,纯阳宫成为了江湖武林的焦点,前来挑战的不少,巴结的更是络绎不绝。原是险无人迹的华山,忽然热闹了起来,山下的百姓都跟着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因是国教,纯阳官常有达官贵人来往,吕洞宾却因为担心过多卷入朝廷纷争,在创建纯阳官后便极少出手,琐碎之事皆交给两位徒弟去办。谢云流从小天资聪慧,虽然学习武功没有后来的李忘生那么刻苦,但天赋却是极佳,年纪轻轻便将吕洞宾的武学学到了六七成,又因其正直洒脱,好行侠仗义,很快就名声大噪,几乎成为纯阳官的代言人,也因此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既有跑江湖的镖师,也有皇室宗亲。其中,与他最聊得来的是那不受宠的皇子李重茂。这李重茂既是谢云流的挚友,却也是让他一生受尽冤屈,漂泊不定之根源,此处先按下不表。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藏剑山庄举办第一次名剑大会,诚邀武林名门与江湖高手前去“品剑”,吕洞宾作为武林泰斗自然也收到了剑帖,但那时吕洞宾正在闭关,纯阳宫便由谢云流出席。谢云流在名剑大会上击败了少林俗家大弟子李君延,后来虽败给了少年天才剑客拓跋思南(即剑圣),但仍是震惊了整个武林。此次名剑大会后,李君延、谢云流、拓跋思南被誉为“武林三秀”,谢云流更是在这次江南行中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武林人士。然而,就在人们期待“武林三秀”的后续故事时,谢云流却被卷入一场朝堂争斗中,从此与人们预想中的英雄故事相去甚远……
叛门疑云
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之变,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傀儡皇帝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彼时在华山,谢云流发觉师弟李忘生言行之中多有遮掩,几番调查之下,方知唐隆之变的始末,就在这时,镖局好友苏鱼里亲往华山送了一封来自长安的信,信中说李重福谋入洛阳起事,重茂恐有性命之危。谢云流此前曾有过长安之行,深知朝堂争斗的残忍与黑暗,他偏又是个重情重义,愿为朋友两肋插刀之人,几番纠结之下,终于还是决定前往长安。
为不连累纯阳官,在苏鱼里的帮助下,谢云流乔装潜入长安营救李重茂,初始还算顺利,但最后却暴露了身份,从此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谢云流本就做了最坏的打算:若事情败露,绝不拖累纯阳宫,但却舍不下师父多年的养育之恩和师弟多年相伴之情,便决定在离开之前,回去向师父请罪道别。谁也料不到,谢云流此次回山竟断了师徒之情!
其时,吕洞宾已收到诏令,让他交出谢云流,但吕洞宾却决意亲自前往长安领罪,正当他与李忘生商议之时,刚至门外的谢云流只听了二人一半的谈话,不明白前因后果的谢云流以为师父要将自己交予朝廷,谢云流不怕担责,但这些日子逃亡之路所遇的背叛让谢云流在那一瞬间如堕梦中,十余年的恩情、亲情此刻却成了撕裂他内心的利剑。吕洞宾听闻气息追了出来,但谢云流此时脑中混沌近似走火入魔,竟反身给了吕洞宾一掌,谢云流的功力已有吕洞宾的七八成,加上吕洞宾毫无防备,被谢云流打成重伤。从此,江湖上再没有纯阳官首徒谢云流,只有欺师灭祖的逆贼谢云流。
出走东瀛
谢云流与李重茂逃亡一年有余,期间除了朝廷明里暗里的追捕,还有不少谢云流的江湖朋友也参与其中,他们避而不谈称兄道弟的江湖情义,口口声声说前来清剿江湖败类。少年心性的谢云流便是在这段万里追杀中,渐渐死去了。谢云流跑累了也躲倦了,于是在扬州与前来追杀他的江湖人士割袍断义,登上了藤原宇合的海船,离开中原远去东瀛。
到达东瀛的谢云流,已经完全脱去了原本的样子,变得严肃易怒,心事重重,他拒绝了藤原家进入京都任职的邀请,每日只在海边疯狂练剑,而藤原宇合也不以为意,仍以座上宾相待。但这却引来其下一众武士的不满,觉得这个年轻人过于狂妄自大,于是纷纷前来挑战,却一一败在了谢云流的手下。渐渐地谢云流声名鹊起,东瀛各地前来挑战的武士络绎不绝,谢云流竟无一败绩。这也间接地为藤原宇合招揽了一众剑客,藤原宇合遂将藤原家的忍者、武士都送往谢云流身边学艺,还将自己的长子藤原广嗣托付给谢云流教导,并建立了武馆,尊谢云流为大师范,是为一刀流。谢云流在东瀛,一直无法融入当地生活,但因不能忘记藤原宇合的恩义,便答应日后要为他做一件事以还恩情。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谢云流为了兑现当初的承诺,亲率一刀流为藤原氏于长屋王之变中立下大功,此事之后,圣武天皇置参议六人共掌国政,藤原宇合成为了参议之首,同时兼任式部卿、畿内总管。次年,又被任命为西海道节度使、太宰帅,藤原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的第一家族。谢云流也因此得到了来自天皇和藤原宇合的诸多赏赐,但谢云流却并不喜欢这些豪宅美婢,反而是前往山中修行,冥思数载,潜心钻研纯阳武功的破绽,本来就天赋异禀的他,终于有所大成。他弃剑拾刀,剔除自身武技中繁杂花哨部分,尽取技击之中凌厉杀伐、一击破敌之招。如此数年,谢云流武功风格大变,练成了“一击必杀”的实用性刀术,也因此一刀流逐渐壮大为东瀛第一武馆。
武功大成后,谢云流的心里却越来越迷茫,他知道藤原家对自己的利用,也感受到了好友李重茂的改变,和吕洞宾相处的过往更是日益清晰。在得到第四届名剑大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后,谢云流决意重返中原。除了想以其刀法挑战中原武林一雪前耻外,更是为了寻回本心……
回归中原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名剑大会出品的神兵为“残雪”,最后决出的三位高手是忆盈楼萧白胭、明教左思、少林寺澄睿,这三人皆是各自门中武功造诣最高的武学天才,竟相继被一个蒙面刀客仅用短短十余招击败。蒙面刀客拿到“残雪”后,当众卸去伪装,昭告自己的真实身份——三十年前叛出纯阳的谢云流。
而自那年的三月始,恶人谷、少林、藏剑、丐帮、唐门等江湖势力相继传出,有一斗笠黑纱的持刀人拜山后杀死高手门徒,无人知晓其身份、背景、师从何处,只能从幸存人的口中略知他面貌身形以及武功刀法。从尸首上的刀痕来看,来者武功高强,往往几招内便可杀敌。整个中原武林陷入恐慌。各大派分别遣人前去打听,后来稍稍有了点眉目,皆误以为此人就是在名剑大会上夺得残雪的谢云流。谢云流便成了中原武林人人声讨的东洋剑魔。但这蒙面杀人之事,自然不是谢云流所为,他既要教中原武林知晓什么是真正的武技最高,自是不会蒙面的,但以其秉性也不会去解释——三十年前,他便已是欺师灭祖的逆贼了,现在不过再多一个剑魔的头衔而已。
谢云流此时最想做的,除了挑战中原武林中声名显赫的高手外,便是找到当年背叛自己的“挚友”,一一做个了断。
年少时,谢云流曾输给剑圣,如今回来,谢云流自然最想再与他较量一番。此次名剑大会,藏剑本给剑圣发了剑帖,但并未找到人。后来谢云流偶然得知,剑圣正带着徒弟可人在沉剑狂窟修炼,便寻到了那地方。沉剑狂窟由数百错综复杂的洞窟构成,内沉无数古剑,集初代武林所有武学于其中。在那里谢云流与剑圣有一个比试,便是谁先抵达窟底,而那场较量的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江湖后来有传言是谢云流率先到达了窟底,也有传言剑圣再次击败了谢云流。但谢云流曾言,以往在东瀛他传授刀法是因为报藤原宇合之恩,而在沉剑狂窟内,他第一次有了要将自己的武学传承下去的想法。
自沉剑狂窟出来后,谢云流想到了三十年前曾与陆危楼有过一次比试之约,于是便前往长安寻找陆危楼,却得知明教遭遇“光明寺之变”后,已然迁往西域。谢云流在长安未寻到陆危楼,但却意外得知长安最大的镖局——双合镖局的总镖头便是当年出卖自己的挚友——苏鱼里。当年谢云流救出李重茂后,在西市等待与苏鱼里会合,等来的却是凌雪阁的精锐。谢云流原以为自己与苏鱼里之所以能成为知交是因为二人都是重情重义之人,却没想到世间之情皆逃不过一个利字。
此时的苏鱼里正在双合镖局大办寿宴,谢云流负刀而至。众宾客见东洋剑魔竟敢孤身前来,大吃一惊,纷纷亮起兵器想要擒拿这个大魔头。却没想到苏鱼里按下众人,单独邀请谢云流至内院。二人在屋内谈了不过一刻钟,谢云流径自离去,而苏鱼里对众人道:“当年之事,是我有负谢兄弟。”随后宣布金盆洗手。
后来谢云流至明教与陆危楼谈起此事,方知当年苏鱼里所面对的,除了朝堂还有一个叫“朱天君”的人,他并未将谢云流的行踪卖给凌雪阁,但却撤回了原本要对谢云流安排的帮助,谢云流听罢不再言语。纵使武功再高,报得了一世之仇,却抹不去那已经承受过的非议;纵使能力再强,济得了一方困苦,却救不了本就救不了之人。这世间之事哪是非黑即白,这世间之人哪是非己即彼。谢云流忽然发现,若是放下这些往事,这么多年陪伴自己从来不变的便只有手中的刀了。
陆危楼伤好之后,依约与谢云流比武,输了。谢云流以为,陆危楼是因明教事务繁杂,早已不能全身心投入武学之上,于是先前想要传承武学的心又有了动摇。
一刀两断
就在此时,一位少年刀客孤身寻至西域,扬言要杀了谢云流为苏家报仇。那少年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刀宗刀主浪三归。谢云流从浪三归口中得知,这几个月“自己”犯下了令中原武林震惊的罪行:为了报复当年“追杀”之仇,谢云流在寿宴上逼得苏鱼里金盆洗手后,又趁其不备折返将其满门杀害,还抢走了双合镖局的武功秘籍《鱼刀谱》。先前有人借谢云流之名四处挑战,谢云流却不以为意,毕竟武林的规矩决斗有死伤倒也说得过去,何况这中间确实有些腌聩之人。但如今,却将毒手伸向无辜弱小,谢云流便不可坐视不管了。
谢云流派心腹暗中调查,得知在背后下狠手的竟是跟随自己到中原的一刀流六番队队长——尾上菊村!谢云流怒不可遏,立马返回海之丸要取其性命以谢天下。而此时,藤原广嗣因在东瀛起兵失败也逃到了中原。藤原广嗣显然知道尾上菊村此前的所作所为,但却仍想从谢云流的刀下保住他,话里话外皆在为一刀流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开脱。谢云流也终于明白,那些跟随自己前来中原的一刀流,自始至终都并非真心相随。谢云流看清藤原广嗣和一刀流终究非我族类,决绝之下一刀斩断“海之丸”,以义断恩,退出一刀流。藤原广嗣被迫率部众离开翁洲另觅据点。
创立刀宗
随后,谢云流在翁洲邂逅落魄船匠孙如,得其相助,谢云流与仅剩的几名心腹弟子得以在翁洲定居,创立刀宗。